南丹参
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
南丹参(Salvia bowleyana Dunn)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;根肥厚,外表红赤色,切面淡黄色。茎粗大,高约1米。叶为羽状复叶,长10-20厘米。轮伞花序8至多花,组成长14-30厘米顶生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。小坚果椭圆形,长约3毫米,褐色,顶端有毛。花期3-7月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;根肥厚,外表红赤色,切面淡黄色。茎粗大,高约1米,钝四棱形,具四槽,被下向长柔毛。叶为羽状复叶,长10-20厘米,有小叶(5)7片,顶生小叶卵圆状披针形,长4-7.5厘米,宽2-4.5厘米,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或稍偏斜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或锯齿,草质,两面除脉上略被小疏柔毛外余部均无毛,侧脉5-6对,与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明显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侧生小叶较小,基部偏斜;叶柄长4-6厘米,腹凹背凸,被长柔毛。
轮伞花序8至多花,组成长14-30厘米顶生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;苞片披针形,长3-4毫米,宽约1毫米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两面略被短柔毛,边缘全缘,具缘毛;花梗长约4毫米,与花序轴密被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。花萼筒形,长8-10毫米,外面被具腺疏柔毛及短柔毛,内面在喉部被白色长刚毛,二唇形,裂至花萼长1/4,上唇宽三角形,长约2毫米,宽约5毫米,先端有靠合的3小齿,下唇较小,三角形,长1.5毫米,宽约4毫米,浅裂成2齿,齿三角形,靠近,先端锐尖。花冠淡紫、紫至蓝紫色,长1.9-2.4厘米,外被微柔毛,内面靠近冠筒基部斜生毛环,冠筒长约10毫米,伸出花萼,基部宽约2.5毫米,向上渐宽,至喉部宽达7毫米,冠檐二唇形,上唇略作镰刀形,两侧折合,长8-12毫米,宽约5毫米,先端深凹,下唇稍短,呈长方形,长约11毫米,宽约12毫米,3裂,中裂片最大,倒心形,先端微缺,基部略收缩,长3毫米,宽6毫米,侧裂片卵圆形,较小,宽达2毫米。能育雄蕊2,伸至上唇片,花丝长约4毫米,扁平,无毛,药隔长约19毫米,上臂长达15毫米,下臂长约4毫米,二下臂药室不发育,顶端联合。花柱伸出,长达2.8厘米,先端不相等2浅裂,后裂片较短。花盘前方微膨大。小坚果椭圆形,长约3毫米,褐色,顶端有毛。花期3-7月。
产地生境
南丹参分布于中国浙江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和广西。生长于海拔30-960米的山地、山谷、路旁、林下或水边。
繁殖方法
播种
一般于4月中旬播种,可采用条播或穴播。条播沟深1厘米左右,条距30厘米,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,覆土0.6-1厘米;穴播按行距30-45厘米和株距25-30厘米,穴深1厘米,覆土0.6厘米,每穴播种子5-10粒,每公顷播种量7.5千克左右。如遇干旱,事前先浇透水再播种。播后半月出苗;苗高6厘米时进行间苗定苗。
分株
也称芦头繁殖。在收获南丹参时,选取健壮、无病害的植株,剪下粗根作药用,而将细于香烟的根连芦头带心叶用作种苗,进行种植。大棵的苗,可按芽与根的自然生长状况,分割成2-4株,然后再种植。种植季节一般在立冬至第2年惊蛰。按行距30-45厘米,株距25-30厘米穴栽,穴深3-4厘米。每公顷需用种苗2250千克左右。若秋末冬初种植,由于外层老叶片尚未枯萎,大棵的种苗,应在栽植前将叶片切割掉,仅留下8厘米左右长的叶柄及心叶即可;叶片长度在13厘米以下的小苗,可原棵栽种,不必切割叶片。
分根
栽种时宜随挖随栽。选择直径0.3厘米左右,粗壮色红,无病虫害的1年生侧根于2-3月栽种,也可在11月收获时选种栽植。栽时将选好的根条折成4-6厘米长的根段,边折边栽,根条向上,每穴栽1-2段。株行距同分株繁殖。栽后随即覆土,厚度为3厘米左右。木质化的母根作种用,萌发力差,产量低,不宜采用。分根栽种要注意防冻,可盖稻草保暖。
扦插
可于4-5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茎枝截成10-15厘米长,剪除下部叶片,上部保留2-3片,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、株距10厘米,斜插入土中约1/2-2/3,随剪随插,否则影响成活率。插后浇水保湿、遮荫,雨后及时排水,以免腐烂。插后一般10天即可生根,成活率在90%以上,待根长3厘米以上时,定植于大田。也可将劈下带根的株条直接栽种,并注意浇水,也能成活。
栽培技术
选地整地
选地:宜选择疏松、肥沃、土层深厚、地势略高、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。山地栽培宜选用向阳的低山坡。南丹参对土壤要求不严,黄沙土、黑沙土、冲积土都可种植,零星的田边地角也可种植,但土质粘重和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种植。
整地:地选好后,每公顷施入腐熟厩肥22500-30000千克作基肥,然后进行深翻,将土壤深翻30厘米以上,再行翻耙、碎土、平整、作畦。宜作成宽120厘米的高畦,畦沟宽30厘米,沟深15厘米,畦面呈瓦背形。在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区栽培,为防止烂根,需开挖较深的畦沟;过长的畦,宜每隔20米距离挖一腰沟,并保持排水畅通。
田间管理
间苗定苗:在幼苗开始出土时,要进行查苗,若发现苗密度过大,要间苗;若缺苗要及时进行补苗;或发现土壤板结、覆土较厚而影响出苗时,要及时将土疏松、扒开,促其出苗。最后按株距6-10厘米定苗。
排灌:南丹参整个生长期都要注意清理沟道保持排水畅通,防止多雨季节受涝。清沟理沟可结合施肥进行,将沟泥覆在肥料上。伏天及遇持续秋早时,可行沟灌或浇水抗旱。沟灌应在早晚进行,并要速灌速排。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干旱,要及时灌水或浇水。
中耕除草:南丹参前期生长较慢,应及时松土除草,一般在封畦前要进行2-3次,可结合施肥进行。封畦后杂草要及时拔掉,以免杂草丛生,影响南丹参正常生长。
施肥:南丹参开春返青后,要经过长达9个月的生长期,才能收获。除播种时应尽量多施基肥外,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追肥3次。第1次,在返青时施提苗肥,每公顷用充分腐熟的人畜粪水6000千克冲水浇;或者用尿素75千克或硫酸铵150千克施入。第2次,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,不留种子的地块,可在剪过花序后施,每公顷施腐熟人畜粪水7500千克、饼肥750千克。第3次,在6-7月间剪过老杆以后,施长根肥,宜重施,每公顷施浓粪12000千克,过磷酸钙300千克,氯化钾150千克。第2和第3次追肥以沟施或穴施为好,施后覆土盖肥。
摘蕾:不准备收种子的南丹参,从4月中旬开始,要陆续将抽出的花序摘掉,以保证养分集中到根部。最好在花序刚抽出1-2厘米长时,就用手掐掉。如摘得迟,花序长得长而老,则需用剪刀才能剪掉。花序要摘得早,摘得勤,最好每隔10天摘或剪1次,连续进行几次。这是南丹参增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。
剪老杆:留种南丹参在收过种子以后,植株茎叶逐渐衰老或枯萎,对根部生长不利;应剪掉老茎杆,则可使基生叶丛重新长出,促进根部继续生长。因此,宜在夏至到小暑,将全部茎杆齐地剪掉。
采收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和须根,洗净,晒干。为使产品柔软,常在晒至六七成干时堆闷,然后晒干。又本品质脆,挖时防止折断。
主要价值
南丹参根入药,功效同丹参。味甘,性微寒;活血通经,排脓生肌,疏肝止痛。 主治月经不调,闭经痛经,骨节疼痛,胸胁胀痛,心烦失眠,心绞痛,痈肿丹毒,神经衰弱,风湿痹病,慢性肝炎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。用量9-15克。
参考资料
南丹参.植物智.
南丹参.中国自然标本馆.
最新修订时间:2025-01-02 17:42
目录
概述
形态特征
参考资料